2017年起,教育部组织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迄今已认定728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有力推动了全国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为深入了解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有效支持“十四五”期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规划,联盟依托专业类工作委员组织开展了专项调研,并于今年5月份完成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应用调研报告》的编写工作。《调研报告》回顾了“十三五”期间国家有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政策的出台与工作推进情况,省级工作推进和项目申报、认定情况,联盟多方面开展的支撑性工作;以实验空间相关数据和联盟63个专委会工作访谈情况、4452份教师问卷、35628份学生问卷为基础,对“十三五”期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详实分析;基于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虚拟仿真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趋势等,从虚拟仿真实验的“体系化、标准化、装备化”建设等方面对“十四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联盟通过公众号分四期刊发《调研报告》,第二期主要分析“十三五”期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应用情况。
“十三五”期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和应用情况2017年至2021年度,共有668所高校的3250个项目申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其中中央所属高校961个项目,省部合建高校171个项目,地方院校2086个项目,军队高校32个项目。涵盖61个专业类、 357个专业、3500余门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依据《2017—2020年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规划》进行,学科专业范围以及认定数量有序放开,相对应的专业以及课程有序增长。2017-2019年,经教育部3次共认定728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覆盖41个专业类中的168个专业,736门课程。

一流课程认定情况
从申报数量看,申报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机械类、基础医学类、化学类。机械类申报了174个项目,占申报项目总数的8.37%;基础医学类申报124项目,占申报项目总数的5.96%;化学类申报了119个项目,占申报项目总数的5.72%。从认定数量看,认定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临床医学类、机械类、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获得认定53个项目,占认定项目总数的7.28%;机械类获得认定44个项目,占认定项目总数的6.04%;基础医学类获得认定42个,占认定项目总数的5.77%。从认定率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测绘类、核工程类、心理学类。测绘类申报了15个项目,获得认定11个项目,认定率为73.3%;核工程类申报了22个项目,获得认定13个项目,认定率为59.09%;心理学类申报12个项目,获得认定7个项目,认定率为58.33%。
2017-2019年各专业类项目申报认定数量汇总表


从各专业类申报与认定情况可以看出,不同专业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性,应充分考虑各专业实验教学发展规律,平衡各专业类的项目建设规划。从获得项目认定的高校类型来看,中央高校占比26.7%,地方高校占比68.4%,省部合建高校和军队院校占比4.9%。

高校数量分布对比
从获得认定的项目数量来看,中央高校获得认定的项目数量占比42.7%,地方高校获得认定课程项目占比53.2%,省部合建高校和军队院校获得认定的项目数量占比4.1%。

高校认定课程数量对比
从认定课程的负责人职称看,副教授职称及以上占比96%,课程存在双负责人情况。

认定课程负责人职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