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近日,教育部将“双一流”高校建设成效评价工作提上议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迫在眉睫。2024年12月3日,教育部在京召开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光彦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要锚定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健全基础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深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和高校评估改革,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完善教师评价和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发扬钉钉子精神,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
分析认为,教育部提出深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深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原因。
(一)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实施路径,其成效是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成果。通过深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可以推动高校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多突破,进而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其成效评价有助于引导高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的创新引领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这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深化成效评价,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更加多样化,满足个体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诉求。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精英教育特性,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二是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的原因。
(一)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变革,使其更加科学、客观、公正。这符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
(二)提高教育评价效率与准确性。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以快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的教学数据等,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全面的评价结果。这有助于提高教育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从而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反馈,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趋势。例如,通过智能算法、VR/AR、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可以实现教育评价途径的高效化、实时化和智能化。
因此,教育部提出深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是为了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